來源: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平平
過去的五千年里,人類科技長足發展,地球所受的傷害也可以證明這一點。我們改變了風景、氣候和生物多樣性。我們為活人蓋起了摩天大樓,為死人修建了巨大陵墓。也許,最重要的是,我們學會了利用地球能源,但是依舊渴望更多。
對于能源的無止境需求在未來的五千年還將持續。因此,這樣的需求決定了7010年的地球是什么樣子。
1964年,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·卡爾達舍夫提出,文明的科技進步與人均能源擁有的能源數量直接相關。據此,他把銀河系分明分為三種:
1.類型一,文明是星球能源的掌控者,意味著他們可以利用整個星球的能源。
2.類型二,文明能夠匯集整個星系的能量。
3.類型三,文明能控制銀河系范圍的能量。
宇宙學家引用了卡爾達舍夫的標準預測未來的技術進步和外來文明。一般來說,現代人還沒進入排行里。我們實質上處于類型零,但是我們最終將上升到類型一?栠_舍夫自己預測這種轉變一定會發生。但是在何時呢?
理論物理學家和未來學家加來紀雄預測,這種轉變將在一個世紀內實現。物理學家弗里曼·戴森則認為兩百年內會發生變化?栠_舍夫設想在3200年我們將進入類型二的狀態。
如果人類在7010年只達到了類型一,我們有能力利用和控制大氣及地熱能量。戰爭和自我毀壞可能仍然威脅人類的生存,但是生態問題將變成過去。
如果我們在7010年進入類型二,那么71世紀的人類將能使用更巨大的技術力量。戴森認為,這種文明能把一顆恒星包圍在衛星群里以便利用它的能量。類型二的壯舉還包括星際旅游和行星整體移動——所有這些都以遺傳學或者計算機技術的突破為基礎。
未來的人們不管是文化上還是精神上都會與我們有很大區別。他們可能就是未來學家和哲學家所說的后人類或者超人類。
無論如何,五千年里會發生很多。我們可能在戰爭中自我毀滅,或者用納米技術不經意的破壞整個行星。也許我們沒能減輕因小行星和彗星的碰撞帶來的威脅。甚至我們可能會在自己沒達到類型二文明時遭遇外來的類型二文明。